当了两年“狗”的日本人,正在把人变成真正的狗
正所谓,“世界大舞台,有病你就来”。
如今的互联网风气突出一个抽象癫狂,今天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农民突然爆火,明天就有哪位众星捧月的大拿轰然塌房。
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习惯了,见多了,我一度以为我不再会对网友搞出的抽象事一惊一乍。
直到我看到了一个男人把自己装扮成狗大摇大摆地走上街。
剥离与喘息
聊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就是穿皮套玩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那帮“钱多到可疑”喜欢兽装的“福瑞控”们作为互联网上著名的“毛茸茸爱好者”,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再者说了,更加现实一点从游乐园到某些品牌,穿着玩偶服的吉祥物不是到处都是吗?
区区一个“狗皮套”在他们的衬托下甚至显得有点太基础太普通了。
然而,这哥们想要变狗的这番行径与初心,还真与以上这些例子有着微妙却又直指本质的不同。
有着宣传需求的商家自不必多说,“福瑞控”这些为了cosplay套上皮套的爱好者们,其实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他们或是在扮演喜欢的角色,或是在诠释对毛茸茸的喜爱,亦或是单纯享受套上一层别样外壳后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从这个本质上是变化形象的行为中获取的,是更进一步的快乐和满足,皮套本身只是一种媒介,是达成目的的过程。
而对于toco这位主动变成狗的人来说,他变成狗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他的目的,暂时放弃人类的身份,就是他全部的追求。
似乎,他不只是要穿上“兽皮”,还要更加贴近单纯干净的“兽心”,释放那份被人的躯壳困住的,独属于野兽的安宁。
这种将人与动物的边界混合互换的行为,导致整件事缺少了亚文化圈特有的鲜活感,反而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
也正是这种怪异,让他的行为脱离了可以理解的范畴,成为了人们下意识用“抽象”和“变态”来形容的行为艺术。
毕竟他没办法真的放弃自己的人类身份,依然进行着花钱制作皮套拍视频传到网上等社交行为,他也不能靠这个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第二天他依然要从这幅狗皮囊中钻出来面对或许难捱的生活。
甚至这件事本身都没有给这位toco带来多少热度和流量,做狗两年,如今toco的油管账号依旧只有不到10w粉,几经媒体报道,关注此事的人也并未增加多少。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仍然获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这位执着变成狗的toco并不是个例,先前我在文中提到过这位老哥开的“变狗动物园”,去年十一月份的预约早已满员。
而在互联网的边边角角,我们依然可以查到各种想把自己变成动物的奇人。
可见,这并不是一个人发疯,或许是猎奇心理作祟,或许是为了博取眼球,亦或者是真的认同这位“狗人”的理念……
不论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应这种“变成狗”的渴望。
这种渴望对于我们路过的普通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是在他们的眼里,只要套上皮套,就可以躲进一副虚假的躯壳中逃避社交;只要扮成动物,就能摆脱人类身份的带来的压力与焦虑;只要学着狗打滚摇尾巴,就可以将一切杂乱的思绪通过扮蠢抛到脑后。
这样能够提供短暂的剥离与喘息的机会,或许就是如此珍贵。
就像钓鱼佬总是不分场合地炫耀着渔获,就像二次元“吃谷人”会为了一块小铁片一掷千金,就像热爱着游戏的我们也会在自己喜欢的作品推出时没日没夜的投入一样。
在日益催促着人们前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喘息的窗口,哪怕它再抽象再滑稽。
所以,它是不是“变成狗”又有什么所谓呢?能在这种行为中获得短暂的平静与安宁,就够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